现代人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什么?如何克服?

职业倦怠(Job Burnout)一词最早在1970年代的美国在Human services职业人群中流行。后来,美国的一位精神科医生Freudenberger(1975)和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 (1976)将这个名词引入了学术界。
Freudenberger把Job Burnout解释为“一种情感耗竭、失去动机和工作承诺的状态,属于嗑药(物质滥用)的后果”。Maslach(她可是这个领域的大牛哦)最早对一些Human services职业人士进行的访谈,了解他们的工作压力,发现他们的应对策略与其职业认同、工作行为有密切的关系。
 
1.什么是职业倦怠?
到目前为止,有感职业倦怠的众多研究都支持把职业倦怠当作一个“工作中的长期人际压力带来的心理症状”,包含有三个维度或因子:

 

 

 

情绪倦怠(或耗竭)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表现,表现为:过度消耗感、感到情感资源和物理资源均被耗尽、缺乏工作动机和责任心(难以维持工作承诺)。


玩世不恭(或去人性化)代表了工作倦怠在人际上的表现,一般在此状态下出现:负面情绪、对服务对象无动于衷、对工作和服务对象冷漠和疏离感。这种状态下,极容易在工作中出现人际冲突。


 “效能感或成就感减低”代表了工作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,倦怠着往往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和绩效给与否定评价,甚至是对自己这个“人”的否定,严重者会出现抑郁症状。


长期的职业倦怠容易带来身体健康问题和抑郁,尤其是“身心疾病”(Psychosomatic disease)。我们的研究团队对我国高校的教师人群的调查发现:工作倦怠感是压力与抑郁、身体健康问题的中介因素(Zhong et al,2009)。


2.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哪些?
2.1工作本身带来的原因:


事业上的压力被认为是工作倦怠的重要原因。研究表明: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因工作本身压力大、资源相对缺乏少,因此容易出现倦怠感;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相对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报告工作倦怠感,原因可能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的职业压力大、或者是对倦怠感更敏感。

2.2其他的原因:



由于工作倦怠的核心特征是一种情感的耗竭,因此理论上任何影响对工作的情感投入的因素都会与倦怠感有关。虽然有单个研究发现单身男性比已婚的人更容易报告工作倦怠感(可能的一个混淆变量是缺乏社会支持),但家庭问题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,一般认为家庭问题多的职工会通过更少的工作的投入、工作承诺等因素影响倦怠感。
性格因素是影响工作倦怠的一个重要基础。国外的研究发现:努力不足、自尊低、外控(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)、回避型应对的人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(Semmer 1996)。神经质(Neuroticism)倾向的人(此类人更容易有情绪不稳和心理困扰)更容易发生工作倦怠,我们的研究团队对国内企事业单位员工的调查表明:神经质这个性格因素几乎占据工作倦怠的一半以上的原因,而工作本身的压力源对倦怠的贡献不到10%(Zhong et al,2009)。
 
3.如何避免并克服职业倦怠?
工作倦怠几乎无法避免,除非不工作(但失业本身在现代社会就是一个“压力源”)。克服工作倦怠的途径无非有两个:改变组织和改变自己!尽管一些研究者(包括我本人)认为“改变组织”比“改变个体”对减低工作倦怠更重要一些,但是现在更看重二者的有机结合。
 
3.1改变组织
工作强度、控制、奖励、团队、公平、价值被认为是组织可以改变的六个因素(Mslach et al,2001),这些改变(包括这六个因素的混合改变)都会影响员工的倦怠感。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通过管理制度的梳理和设定、改善工作环境以及增加员工的相关培训来改变员工的倦怠感,做到“预防性应对”。
比如:组织通过这些途径都可以同样提高对工作倦怠的预防:(1)直接降低工作强度;(2)通过给与更多的工作资源,帮助员工应对高的工作强度;(3)通过激励机制,给与足够的奖励,帮助员工应对高的工作强度;(4)通过提高公平感、价值感,帮助员工应对高的工作强度。
提高团队的涵容能力(containment)也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团队是工作压力的一个重要的“容器”。值得一提的是:有一个精神分析师比昂(Bion)在长期研究既定团体(given group)的团体心理动力后,认为:有效执行团体的主要任务才是团体最好的涵容者(container)(Garland, 1998)。
另外,组织的愿景(Vision)也是非常重要的。试想一下:微软的软件工程师(员工)刚刚进入微软的时候,被告知:“你们好好干,写好程序才有薪水发!”的后果如何?又或者,这些软件工程师的进入当天的职业培训就被领导带领着宣告:“我们不仅生产软件,我们改变世界!”这两种处理的结果谁更容易出现工作倦怠?结果大家都不会有任何悬念吧?
我个人的意见是:必要的“组织改变”十分重要!在帮助员工减少工作倦怠的问题上,管理学恐怕比心理学更重要!
 
3.2改变个体
(1)团体训练:
心理学家一般针对工作倦怠的团体训练不超过100人。其目的主要是放在:(1)提高员工的个体的应对能力去应对工作挑战;(2)通过团队建设、改善团体应对策略(team-basedcoping strategies)去提高团队的工作协作与效率;一般这样的团体训练都需要评估训练效果,特别是要评估:员工所学到的能否实际应用到工作中?
(2)个体辅导
       针对独特的个体,通过工作的导师、人力资源部门、外部EAP(员工服务计划)给与个体化的应对工作倦怠的辅导,被认为是合理和有效的。我们通常是基于如下模型去理解、个体化地评估后,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着手帮助员工个人去处理自己的工作倦怠:


具体的一些处理策略,包括:觉知工作倦怠、正向情绪调节法、家庭工作平衡策略、运动与饮食调节、反思工作意义、应对工作倦怠的“日记”等方法,都可以在以下live中找到:
钟杰博士的Live:如何解决工作倦怠?

https://www.zhihu.com/lives/828560043816386560
读者也可以进入“临床心理”公众微信号,注册后,进入“视频课程”--C类课程--《压力管理》,进一步学习个体处理工作倦怠的策略。
 
主要参考文献:
Maslach C., Schaufeli W.B.,Leiter M.P.(2001). Job Burnout. Annu. Rev. Psychol. 2001.52:397-422.
Garland G.(1998).Understanding Trauma: 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(2nd). London:Karnac Ltd.
Zhong, J., You, J. Gan,Y., Zhang, Y., Lu, C Wang, H. (2009). The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, burnout, depression and Physicalhealth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. Psychological Reports,105,3,1-7
 
本文作者:钟杰博士、副教授,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(人格与心理病理实验室)。



更多资讯欢迎查阅:

苏州尚想心理咨询中心

苏州儿童心理咨询中心--苏州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

尚想心理&思而优儿童心理zhi苏州园区咨询中心



职场困惑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    • 地址:苏州工业园区嘉瑞巷18号
      金匙望湖大厦西面1号门
      623室
    • 咨询热线:0512-6593-4330

      180-1558-12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