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的内在痛苦与危机干预

 危机警示

自杀并不是想要结束生命,而是为了终止痛苦。

 

一项对15000名七至十二年级的加拿大学生的调查指出,其中有34%的学生在其生活经历中听说过有人自杀;有16%的学生自己曾反复想过要自杀;有14%的学生有过自杀计划;还有7%的学生曾采取过自杀行为;有2%的学生因严重的自杀行为而必须送医院治疗(Quick Facts: Mental Illness & Addiction in Canada,2009)。

自杀,是加拿大青少年继车祸外的第二大死亡原因。如果能尽早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情绪困扰,及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,增强他们的应对能力,那么,就有可能避免或减轻青少年的危机事件。

所谓危机,是指个人遇到了某种重大事件,破坏了他原有的稳定状态,而他原有的能力并不足于对付这些应激事件,因而感到紧张、困惑。出于危机状态的个人会显示出短时间的思维、情绪、行为和社会功能方面的紊乱,丧失应对压力的能力,无法面对自己心理上的痛苦,感到无助无望。自杀往往成了他们解除痛苦的手段,尤其是年轻的学生们。

自杀预防和干预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做好三大工作:自杀预防、情绪稳定和问题解决。我们必须清楚地知晓:有自杀倾向的儿童和青少年现时现刻的主要问题是什么?他们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困境?然后是怎样协助他们走出困境。

对青少年来讲,心理性痛苦往往比身躯疾病引起的躯体性痛苦更难应对,更难忍受。

心理性痛苦,就是那种消极情绪的内心体验,如生气、失望、害怕、悲痛、羞愧、内疚、绝望、孤独和丧失等。心理痛与躯体痛不一样,这是作为一个人特殊的感受,是内心的煎熬,是心理上的折磨,是内在的剧烈痛苦。

心理痛有可能导致各种伤害与不幸。在自杀预防时,绝不能轻易以事件的严重性来作为自杀可能性的判断标准,因为事情的严重性不等同于心理痛的程度。

 

青少年自杀的原因

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。总的来说,大约有五大类型的心理困惑有可能导致青少年自杀。



第一,  养尊处优,抗压能力较差。

一些较少经历人生挫折的青少年在面对心理性痛苦时,常会被那种突如其来的压力和悲痛情感所压垮,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崩裂。相对而言,在磨难中成长的年轻人,他们经历过较多的挫折,心理承受能力和免疫力在逐步增强,所以不容易突然垮掉。平日养尊处优的孩子,抗压能力较差,所以一旦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时,容易心理崩溃。

有一案例,他曾是十分优秀的学生,获得各种各样的大小奖励无数。他从小学到中学,在学习方面,一直都有家教辅导,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和课外活动全都由父母安排。他的任务就是好好完成学校和家长所安排的各项任务。中学毕业后,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加拿大东部的大学,离开了温哥华,离开了父母。

不到一年,东部的大学就通知家长把他接回温哥华的家里,因为他有自杀倾向。

在与这位青年学生交谈时,他告诉我,他进入外地的大学后,父母不在身边,没有人能安排他生活中的具体事项,没有人照顾他,学习上也没有了家教,有困难也不知向何处请教。他不知所措,失落了,成绩下降。他采取了回避。他说,他宁愿不选课,也不想上了课考不出来,被大家视为“Loser”(失败者)。他说,他觉得躲避在宿舍里很无聊,就上网看看,玩玩游戏,他并没有上瘾。当学校辅导员劝他去网络成瘾治疗中心时,他坚决不去。他不理解为什么人们非要给他扣上“网络成瘾”的帽子。他说,没有人理解他,他玩电脑只是为了减轻压力,是他对付烦躁情绪的一种方法。谈到伤心处,他说,他真想一死了之,让他父母来收尸好了。

第二,  压力累积导致崩溃。

一些青少年长期处在压力的逼迫下,紧张、抑郁、焦虑、诸事不顺、情绪不佳。所以,当压力趋向某一个位点,当痛苦累积到一定程度,超越了个人的承受能力时,青少年无法抵抗那些压力了,精神崩溃,试图自杀。

我遇到过一个年仅14岁的女孩,她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。她妈妈整日忙于工作挣钱,14岁的她不仅要应对学习,放学后还要照顾5岁的妹妹,帮妈妈做家务。她个性比较孤僻,平时没有什么很要好的朋友,也不爱与同学们嬉闹。她是个安安静静的、不引人注目的学生。某天,她没有上学。幸好那天她的老师注意到她没有来上课。于是,老师打电话到家里,没人接。老师马上与她妈妈联系,她妈妈以为她如往常一样去上课了,可是她不在学校。老师有些不安的感觉,因为这个学生比较内向,郁郁寡欢,不善言语,但她安分守己,遵守校规,不会随意旷课。老师与她妈妈一起赶到家里,发现她穿戴整齐,静静地躺在床上,厨房里放着她妈妈服用的安眠药瓶,全空了。

她即刻被送去医院,幸好得救了。

当我问她为何了结自己的生命时,她的回答是太累了,承受不了了。但她只有14岁呀!

其实,她已经压抑了很长时间,遗憾的是,周围的人没有关注到这个忧伤的文静女孩。

第三,  突如其来的心理创伤。

心理创伤是指个人经历了那种意料之外的、超出人之常情的、几乎对所有人都会带来明显痛苦的事件。经历过这种极度痛苦的事件后,常令人感到人生的无奈,自我的渺小,生命的无法操控。加之创伤事件经常以一种或多种方式闪回,让人们反复重新体验这种痛苦,致使人们长期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,反应麻木,并持续存在觉醒程度增高的症状。更有甚者,经历创伤事件后,萌生自杀意向。

一位自杀未遂的女孩被送来我们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接受心理治疗。这个女孩被她的私人网球教练强奸了。被强奸后,她的身心都崩溃了,全身不适。她担心自己会感染疾病,遂去见了家庭医生。家庭医生发现她被强奸后,即刻报告了儿童家庭发展厅。因为这女孩是未成年少女,在加拿大19周岁以下的青少年都属于儿童范畴。根据保护儿童的法律,当儿童受到身体的、心理的和性方面的虐待时,必须要向儿童厅报告。因为这个女孩需要保护,社工征得女孩同意后通知了她的妈妈。女孩的妈妈得知后,异常生气,情绪失控,她将自己的愤怒泼向了这个悲伤的受害者。女孩的妈妈痛骂自己的女儿是个贱人,怎么会自己单独去那个教练的住处。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,强奸多发生在熟人之间。但这妈妈全然不懂这些情况,一味地责怪女儿。她不明白这不是女孩的过错,只是强奸者的犯罪。不可否认的是,这位妈妈爱自己的女儿,所以她才会这么生气。可惜她不知道、不懂得怎样才是真正地关爱受伤的孩子。她不仅没有安抚自己的女儿,而是不停地指责谩骂。母亲的那句“你还有脸来见我”,让这女孩感到人生的悲哀,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,采取了自杀行为。

第四,  长期情绪抑郁。

各种原因均能导致情绪低落、抑郁,包括生理的原因,主要是脑内化学物质缺乏。当然也有心理原因,人生的不如意和沮丧。无论是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,最终都会引致脑内化学物质的不平衡,出现情绪不振,饮食不佳,睡眠障碍,乏力,对自己以前感兴趣的事情都不感兴趣了。严重的抑郁症会使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,如果病情得不到控制,人们便有可能一次自杀未遂,还会反复自杀。

长得好像好莱坞明星的漂亮女孩喝了许多消毒液,所幸及时送医院抢救,没有大碍。这漂亮女孩家境十分富足,可她从来没有感到过幸福、快乐。她自幼没见过母亲,不知道母亲是怎样的人,也不知道母亲在哪里。她父亲是个成功商人,奔波于全世界。她从小由保姆照顾,上寄宿学校。她知道父亲爱她,在物质上,她要什么给什么。只是她真正想要的家庭温暖,父母亲情,她永远得不到。她在她的评估报告上提到,她生来就是个抑郁的女孩。她的手臂和大腿上都是自己刀割的疤痕。她企图自杀多次了。她在面谈前叮嘱我,她要签署不向家人披露她的情况的合约,因为她已经超过16周岁,她有权这么做。她说,她父亲非常爱她,尽管每次她出问题,她爸爸都会丢下任何生意马上赶回她身边,但是她还是不愿意让爸爸知道她的情况。她与她爸爸没有心灵的沟通。

透过办公室的窗口,我能看见她爸爸在停车场内焦急地来回踱步,心神不宁。我相信这女孩说的,她父亲非常爱她,但是他却没法知道自己所爱的女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。他想帮助女儿,却无能为力。无论他的事业多么成功,无论他腰缠万贯,在此刻,他只是个可怜的父亲!

第五,  精神疾病与变态人格。

当一个人的思维、情感和行为发生混乱,当那些不可理喻的幻觉与妄想操控着人的头脑时,那么,他就有可能出现异常的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。一些反社会学变态人格者,也有可能杀伤无辜的人后自己再自杀。

我遇到的一位十二年级的学生,在临近毕业时,耳朵里一直听到一个恶劣而强势的声音。那声音一直让他用笔刺自己的颈部自杀。有一天上课时,那声音变得特别专横,他的头脑全部被那声音控制。于是,他在那声音的操控下,用笔狠狠地刺向自己的颈部。幸而他被同学和老师及时阻止,避免了这反常的自杀自残行为,并马上送医院急诊部。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,那个控制他行为的声音已经没有了,他的病情恢复良好,当然他仍需按医嘱服药。他的生活和学习恢复了正常。

 

文章内容节选自《对话孩子--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》
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 

 

我们需要对话,而不是操纵。我们需要对话,而不是对抗。

       让我们一起《对话孩子》,倾听心声。

 

 



青春年少
上一篇:踢猫效应
下一篇:处在摇摆与难缠之间:摇摆的两岁与难缠的青春期

    • 地址:苏州工业园区嘉瑞巷18号
      金匙望湖大厦西面1号门
      623室
    • 咨询热线:0512-6593-4330

      180-1558-1230